清远市古代名人简介

2024-12-25

韩愈:阳山的文化开拓者

韩愈(768 - 824),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首,唐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政治家,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郡望昌黎,常自称 “韩昌黎”。其一生四次被贬,三次入粤,仕途坎坷却笔耕不辍,文学成就斐然,其文章气势雄浑、逻辑严谨,为后世散文发展奠定基础,诗歌风格独特,在中唐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唐贞元十九年(803 年),时任监察御史的韩愈,因关中大旱、百姓饥苦而上《论天旱人饥状》,又因上疏论宫市之弊,触怒权贵与皇帝,被贬为阳山县令,成为阳山有史记载的第一位贤令。

初到阳山,韩愈面对的是 “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水有江流悍急,横波之石” 的荒蛮之地,县郭无居民,官无丞尉,言语不通,生活艰难。但他并未消沉,而是迅速整顿政务,深入了解民生疾苦,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传授给当地百姓,极大地改变了阳山以狩猎为主的生产模式,推动了经济发展。同时,他积极兴教办学,传播儒家思想和中原文化,教民以诗书礼仪,使得当地社会风气逐渐开化,文明程度显著提升,阳山的蛮荒穷困面貌得以改变。

韩愈在阳山任职一年两个月,留下诗文约三十篇(首),其传世墨宝碑刻(崖刻),目前所知全国仅存四件,阳山独占其三,这些珍贵的文化瑰宝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和全国历史文化遗产。阳山人民对韩愈心怀感恩与崇敬,将其读书讲学的牧民山改为贤令山,还形成了众多独具特色的景韩文化景观,如贤令山摩崖石刻、韩文公读书台、韩文公钓鱼台等。

韩愈在阳山的经历,不仅是他人生中的重要阶段,更是阳山历史发展的关键转折点。他的功绩与精神,如同一座不朽的文化丰碑,永远屹立在阳山这片土地上,被后世传颂与敬仰,成为阳山文化传承中最为璀璨的明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阳山人。

刘禹锡:连州的传奇刺史

刘禹锡(772 - 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中唐杰出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有 “诗豪” 美誉,诗文俱佳,其诗歌雄浑爽朗、节奏明快,散文逻辑严谨、富有哲理,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如《陋室铭》《乌衣巷》等广为流传。

刘禹锡一生仕途坎坷,因参与 “永贞革新” 失败,多次被贬。元和十年(815 年),他被贬为连州刺史,在此度过四年半岁月,却为当地带来深远变革与发展。

刘禹锡重视教育,认为启迪民智乃振兴之本。他于湟川河畔建学堂,亲授知识,培养出连州首位进士刘景,开启当地文风。其教育成果显著,此后连州人才辈出,文化教育辉煌一时,如刘景之子刘瞻高中进士并官至宰相,还有诸多文人雅士闻名于世,在唐宋科举中成绩斐然,连州也获 “科第甲通省” 之誉,为岭南文化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同时,刘禹锡关心农业生产,深入乡村了解农桑,将中原先进农耕技术引入连州,推广先进灌溉和梯田垦复方法,提高农业产量,改善农民生活,还写下如《插田歌》等反映农家生活的诗歌,展现农民勤劳淳朴,讽刺社会黑暗,体现其忧国忧民情怀,深受百姓爱戴。

连州为汉瑶杂居之地,刘禹锡关注瑶族同胞,主动交往,创作《莫徭歌》《蛮子歌》等描绘瑶族风土人情的诗歌,展现其勤劳朴实善良,纠正官员歧视,加强民族团结,其作品也为研究唐代瑶民社会提供珍贵资料。

为缓解百姓病痛,刘禹锡凭借自身医学素养和经验,结合与友人交流所得,编撰医书《传信方》。该书收集 50 余方,涵盖各科疾病,遵循 “简、便、廉、验” 原则,所用药材常见易得、价格低廉且疗效显著,所载方剂多经实践检验,对南方瘴气等疾病疗效良好,部分方剂被后世医籍引用,在医学史上具重要地位,为岭南地区带来先进医学知识,拯救众多患者,体现其医者仁心。

此外,刘禹锡还开创了岭南园林艺术先河。他修缮海阳湖,引入中原和江南园林艺术,打造吏隐亭、切云亭等 10 个景点,并为每个景点赋诗,形成《海阳十咏》,使海阳湖成为连州著名风景名胜和唐代岭南最早艺术园林,为后世园林构建提供借鉴,推动了中原文化在岭南的传播。

刘禹锡在连州任职期间,加强与周边州县的联系与交流,促进贸易往来和文化融合,使连州成为楚南、桂东、粤北区域文化、商贸中心,提升了连州在区域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推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繁荣发展,其 “功利存乎人民” 的为政理念也为后世官员树立了典范。

岳飞:清远的英勇过客

岳飞(1103 - 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南宋时期著名抗金将领,其军事才能卓越,麾下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猛,令金兵闻风丧胆,“精忠报国” 的精神更是千古传颂。

南宋初期,局势动荡,逃将曹成在靖康年间从抗金前线溃败后,于湖广地区流窜为盗匪,虽被招安却反复无常。绍兴二年(1132 年),岳飞受命征讨曹成。他率部迅速行动,四月初追击至广西贺州,曹成部在贺州抵抗失败后,逃窜至连州北部的蓬头岭(凤头岭),妄图凭借此地的险要地势负隅顽抗,其军队人数众多,号称十万之众。

岳飞面对险峻局势,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智慧和果敢的指挥才能。他亲率八千精兵,精心策划战略战术,利用地形优势和军队的机动性,对曹成军发起猛烈攻击,成功突破曹成防线,在连州蓬头岭取得一场以少胜多的辉煌胜利,曹成军队被彻底击溃,纷纷逃窜。

如今,连州市西岸镇石兰古寨的岳荣岭,正是当年岳家军作战的遗迹见证。岭上山势雄伟,岭顶平坦开阔,旧有石城矗立,相传为岳家军安营扎寨之所,后人为纪念岳飞的功绩,将此岭命名为 “岳荣岭”,让这段英勇的历史在岁月中得以铭记,激励着后世之人。

文天祥:民族气节的回响

文天祥(1236 - 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末年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其诗文风格沉郁悲壮,饱含爱国情怀与民族气节,其代表作《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千古流传,展现了高尚的人格和坚定的信念。

南宋末年,元军南下,局势危急。文天祥起兵勤王,全力抗击元军,展现出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民族气节。祥兴元年(1278 年),文天祥护送宋少帝赵昺南逃,途经清远。相传在天子山守山暂避时,他们遭遇元军追击,在陆秀夫、文天祥等主战派的护卫下,朱文焕、王九都、徐起公等战将浴血抵抗,元兵在北江两岸遭受重创,但南宋三位战将也兵败殉国,长眠于清远,这段历史为当地留下了英勇抗争的传说。

后来,文天祥抗元兵败被俘,在被押赴燕京途中经过英德时,留下了诗篇《英德道中》,诗中 “海近山如沃,杼深屋半芜。乾坤正风雨,轩冕总泥途。自叹鸢肩薄,谁怜鹤影孤。少年狂不醒,夜夜梦伊吾”,抒发了他在艰难时局下的感慨,虽身处困境,却依然心系国家,壮志未酬的情怀溢于言表,其文字间蕴含的民族气节和不屈精神,也为清远这片土地增添了厚重的历史底蕴,让后世之人铭记其高尚的品格与伟大的精神。

苏东坡:诗意的清远足迹

苏东坡(1037 - 1101),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词开豪放一派,散文汪洋恣肆,诗歌清新豪健,书法丰腴跌宕,绘画主张神似,对后世文化艺术影响深远。

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绍圣元年(1094 年),他被贬惠州,途径清远,被这里的山水景致所吸引,留下了不少诗文和题刻。在英德南山,他与当地隐者石汝砺相遇并交谈甚欢,此事被他手书记下,后刻于石壁,虽原石刻已毁,但南宋时曾复刻,其拓片保留了珍贵的历史信息。在碧落洞,据说有他的题诗《碧落洞》,尽管如今难以寻觅其踪迹,但也足见其足迹曾至。此外,英德的何公桥也与苏东坡有着深厚渊源。北宋元符三年(公元 1100 年),石桥建成,时任英州郡守何智甫邀请北归路过的苏东坡参观,苏东坡被建桥的艰辛和何智甫的为民之心所感动,欣然写下四言长诗《何公桥铭》,此诗不仅赞美了石桥的壮美,也为何公桥增添了文化底蕴,让这座桥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苏东坡在北归途中,还曾与岭南雅士吴子野等友人同游清远峡广庆寺,并作北归题记,碑虽后因灾变遗失,但这段游历却为清远的文化史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他在清远留下的文字,不仅展现了其高超的文学造诣,更记录了当时清远的社会风貌和人文景观,具有极高的文史价值,如 “天开清远峡,地转凝碧湾” 短短十字,便将清远峡的壮美景色生动地描绘出来,成为了千古名句,让后人得以领略到当年清远的独特风光,也为清远的文化传承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汤显祖:清远山水的知音

汤显祖(1550 - 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明代著名戏曲家、文学家,其作品《牡丹亭》等闻名遐迩,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他与莎士比亚一起被誉为同时代东西方两大文学巨匠。

万历十九年(1591 年),汤显祖上疏触怒当道,被贬为徐闻典史。在赴任途中,他路过清远,被这里的山水深深吸引,为其留下诸多诗篇,字里行间满是钟情与眷恋,也留下了与《牡丹亭》相关的传说。

在峡山,他泛舟江上,欣赏着周围的奇峰异石、碧水清波,对飞来峡上的缥幡岭赞不绝口:“极目缥幡外,飞峰并欲翻。日光榕树岭,青色大莲村。” 在飞来寺,他沉醉于那宁静清幽的氛围,感受着古寺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气息,留下 “峡山云气深,松柟糁苍径。缥幡绕屏翠,阑干抵一凭。山僧日影过,禅房点清磬” 的美妙诗句。

而后,汤显祖慕名来到金鸡岩,这里曾是葛洪炼丹遗址和隐士卢度的住处。他被岩内的天然石床吸引,在此寄宿,坐在石床上构思《牡丹亭》。传说他在清远的山水间,汲取了创作的灵感,将自然之美与情感之美融入剧中,使得《牡丹亭》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对人性、爱情的深刻探讨,成为了千古不朽的经典之作,而清远的山水也成为了这部作品的 “隐藏背景”,见证了汤显祖创作的才情与心境,为后世留下了一段文人与山水相互交融的佳话。

朱汝珍:清远的本土骄傲

朱汝珍(1870 - 1943 年),原名倬冠,字聘三,号隘园,清远县清城人(今属清城区),清末民初书法家、法学家、文学家,是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名榜眼。

朱汝珍出身仕宦之家,早年入读广雅书院,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先后考取拔贡第一名、乡试举人等。1904 年的甲辰恩科殿试中,主考官本将其试卷列为榜首,但慈禧太后因不喜其粗笔楷书字体、广东籍贯以及名字,将他定为榜眼,状元之位由刘春霖获得。尽管与状元失之交臂,朱汝珍依然凭借自身才华开启了辉煌的仕途生涯。他被授翰林院编修,后留学日本东京法政大学攻读法律,回国后担任刑部主事、京师法律学堂教授等职,奉命创定商律并参与修订国家刑律,展现出卓越的法学才能,还著有《中外刑法比较》等书,在法学领域留下了重要的学术成果。

清朝灭亡后,朱汝珍秉持着传统文人的操守,坚持 “决不吃民国饭”,其作品署款从不写 “民国” 二字,曾为溥仪之师,留在紫禁城编纂皇室史料,后在津、沪等地经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移居香港,担任香港清远公会会长、香港孔教学院院长等职务,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和文化教育活动,关心家乡清远的发展,为当地的教育、医疗等公益事业贡献力量,帮助家乡民众渡过难关,深受家乡人民的敬重与爱戴。

朱汝珍工诗文、善书法,其书法兼学王、柳、欧风格,自成一家,尤以楷书见长,作品端正圆润、遒劲清秀,与状元刘春霖、探花商衍鎏、传胪张启后的作品配成 “四屏”,备受文人雅士喜爱,在海内外享有一定声誉,著有《词林辑略》《本纪圣训》《爱山亭记》等诗文,还编纂了《藏霞集》,并先后受聘总纂《清远县志》和《阳山县志》,为地方文化传承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抗日战争时期,已过花甲之年的朱汝珍展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他积极配合抗日团体,全力开展抗日募捐、义演等活动,四处奔走,筹集物资和资金,支援抗战前线;同时,他还想方设法接济抗日战士,为他们提供生活上的帮助和支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抗战贡献力量。1941 年香港沦陷后,日军企图拉拢他,利用他的声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朱汝珍坚决抗拒,不为所动,毅然与居港同乡组织归乡指导委员会,担任主任一职,不辞辛劳地出面办理所需证件,协助清远同乡 3 万多人分三批疏散返乡,使他们免受战乱之苦,表现出了坚韧不拔的民族气节和大义凛然的高尚品质。

如今,在清远市清城区横荷广清高速公路出口对面,建有朱汝珍公园,园内矗立着巨幅朱汝珍铜像,以纪念这位从清远走出的杰出人物。朱汝珍公园成为了当地的一处文化地标,供后人瞻仰和缅怀这位历史名人,让他的事迹和精神在故乡的土地上得以传承和弘扬,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清远人。

葛洪:仙风道骨的医者

葛洪(283 - 363),字稚川,号抱朴子,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丹阳句容县(今江苏省句容县)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出身世家望族。

葛洪年少时勤奋好学,13 岁丧父后家境渐贫,却仍坚持抄书学习,常至深夜,乡人赞其为抱朴之士,他遂以 “抱朴子” 为号。16 岁师从道士郑隐,后又师事鲍靓,并娶其女鲍姑为妻。他早年参与平定石冰之乱,却无意功名,此后四处游历,寻求异书,曾受封为关内侯。因听闻交趾出产丹砂,自行请求出任勾漏县令,赴任途中经广州,受刺史邓岳挽留,决定隐居罗浮山炼丹、著书、讲学,直至去世,其在罗浮山的遗迹与传说众多,为后世所敬仰。

葛洪著述颇丰,代表作《抱朴子》分内、外两篇。内篇 20 卷,论述神仙方药、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总结晋代前的神仙方术,为医药学积累宝贵资料;外篇 50 卷,论述人间得失、世事臧否,阐明其社会政治观点,将神仙道教理论与儒家纲常名教相联系,对道教发展影响深远。此外,《肘后备急方》是其医学经典,书中收集大量救急方子,所选药物易得价廉,改变以往救急药方的弊病,还强调灸法使用,其对多种病症的记载为世界医学史上最早记录,如沙虱病、狂犬病、天花、结核病等,为后世医学发展提供重要参考,我国药学家屠呦呦发明青蒿素也受其启发。

在清远,葛洪也留下了诸多足迹。据说金鸡岩是他早年修道炼丹之处,此地溶洞奇观独特,百步云梯险峻,中宿楼博物馆收藏丰富,金芝观更是清远对外宣传道家文化的重要窗口,承载着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蕴。在碧落洞,葛洪曾在此炼丹,当时洞尚无名称,后经岁月变迁,这里成为了拥有 102 处摩崖石刻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刻兼具文学与书法美术价值,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而葛洪的身影也在这些古老的遗迹中若隐若现,为清远的文化增添了一抹神秘而悠远的色彩,其道家思想与医学成就也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为后世所传颂与研究。

结语

清远的这些古代名人,或为官一方,推动社会发展;或才华横溢,留下不朽篇章;或英勇抗敌,展现民族气节。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早已融入清远的山水之间,成为这片土地上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为清远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魅力,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永载史册,激励着后世之人不断追求卓越、传承文明、弘扬正气,为清远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清远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使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得以延续和传承,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贡献着属于清远的独特篇章,也吸引着更多的人去探寻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辉煌故事,感受其深邃而迷人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