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Copyright © 清远市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6799号
2024-12-26
清远,地处广东省中北部,北江中下游,南岭山脉南侧与珠江三角洲的结合带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了无数杰出人才,他们在不同领域发光发热,为清远乃至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书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林炳炎(1891 - 1947),这位来自清远县石角乡(今清城区石角镇)的杰出人物,是恒生银号(恒生银行前身)的主要创办人,在金融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林炳炎出身贫寒,童年时因家境困难,无奈中途辍学,前往广州一家小钱庄当学徒。凭借着自身的聪慧与勤奋,他很快掌握了钱庄经营的窍门,并得到老板挚友的赏识,被推荐到汕头的钱庄担任店员,负责收送汇单和钱币,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此后,他携眷前往上海,创办了大昌行钱庄,并凭借着 “坚持顾客至上、服务第一” 的经营宗旨,在常德路街内拥有了多间店铺,还与孔祥熙、宋子文等上层社会人士建立了交往,成为上海小有名气的富商。
1933 年 3 月,林炳炎与挚友何善衡、盛春林、梁植伟、何添等集资 10 万港元,在香港中环路开办了恒生银号,林炳炎担任董事长。恒生银号以华资面目出现,专注于金银、外币买卖和汇兑、押汇业务,凭借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精准的商业决策,恒生银号迅速发展壮大,到 1937 年,已成为香港银行、银号大户之一,林炳炎也因此被誉为 “金融巨子”。
林炳炎不仅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还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抗日战争初期,他积极向前线捐献飞机,并购买粮食救济广东旅沪灾民。在家乡清远,他多次捐资救济水灾,还兴办了多所学校,如田寮村的东兴小学,当地孩子入学读书免收学费,免费发放文具用品,教师在校用膳也免费;他还在兴仁圩、石龙头村、东村等地捐资兴建了 3 座钢筋水泥桥,为兴仁小学捐资 1000 元白银,为石坑水库捐助 3000 元白银等,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清远师范、清远中学、清远方便医院、香港东华医院、澳门镜湖医院等的兴建或扩建,都曾得到他的慷慨捐赠。
林炳炎知人善任,主张 “凡能者举之”,在恒生银号担任高级职务的数十人,无一不是凭借真才实学获得职位。他去世后,董事长一职由挚友何善衡接任,而非亲属,这充分体现了他公正无私的用人之道。1947 年 2 月,林炳炎因心脏病突发辞世,享年 56 岁。他的葬礼极为隆重,香港的花圈被抢购一空,护棺送葬的人群长达一公里之多,各界人士纷纷前来送别这位金融界的传奇人物,他的事迹和精神也成为了清远人民的骄傲,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卓越、回馈社会。
陈可钰(1882 - 1944),字景瑗,清远市清新区石潭镇田心村(南屏村)人,是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中将,在近代军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陈可钰出身农民家庭,自幼聪慧,勤奋好学。1904 年,他从清远简易师范学校毕业后,考入广东将弁学堂(军事学校),开始了军事生涯,并在此期间加入了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革命事业。1910 - 1911 年,陈可钰先后参加了广州新军庚戌起义和辛亥革命,为推翻清王朝统治贡献了力量。然而,“二次革命” 失败后,他流亡香港,1914 年因参与革命活动被捕入狱,在狱中度过了七年艰难岁月,直至 1920 年经孙中山先生等人交涉才获释出狱,随后加入援闽粤军。
1921 年,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决定出师北伐,陈可钰担任总统府大本营警卫团团长,负责保卫总统府安全。1922 年陈炯明发动武装叛乱,炮轰总统府,陈可钰率警卫团坚守阵地,与叛军展开激烈战斗,为孙中山安全撤离争取了宝贵时间,展现出非凡的英勇和忠诚。1923 年,孙中山重返广州,陈可钰先后担任广州宪兵司令、大元帅府参军等职务,继续在孙中山身边协助工作,为巩固革命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1926 年,广州国民政府出师北伐,陈可钰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副军长,代理军长职务,率领第四军的第十师、第十二师和叶挺独立团进军湘、鄂、赣等省。在汀泗桥和贺胜桥战役中,他指挥有方,部队作战勇猛,全歼吴佩孚主力,为北伐战争的胜利立下赫赫战功,第四军也因此被誉为 “铁军”,陈可钰的军事才能和领导风范得到了充分展现,成为北伐战争中的名将之一。
然而,多年的征战让陈可钰身体每况愈下,加之后来对国民党新军阀混战痛心疾首,他逐渐淡出军政事务。1927 年,陈可钰因病辞去军政职务,回到清远故乡养病。但他仍然心系家乡发展,尤其重视教育事业,自筹资金在家乡田心村创建了汝佩小学,为当地孩子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1927 年,他积极与广东省有关领导沟通,使清远县获准举办清远初级中学。1942 年,日军入侵,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在石潭的 “景瑗图书馆” 和部分住宅让给清远中学作为临时校舍,全力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在艰难环境中得以延续。1944 年,陈可钰在清远病逝,享年 62 岁。他逝世后,国民政府追赠他为国民革命军中将军衔,以表彰他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的杰出贡献。陈可钰的一生,是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而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永远铭刻在家乡人民心中,成为清远的骄傲和后人学习的楷模。
冯达飞(1901 - 1942),原名冯文孝,又名冯国琛,字洵,连州市东陂镇人,是中国空军史上首批飞行员、第一个飞行教官,也是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广东籍老红军之一,在我国航空军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冯达飞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心怀报国之志。1924 年,他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开始接受系统的军事教育和革命思想的熏陶,并于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踏上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征程。在校期间,他积极参加各种军事训练和政治学习活动,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素养和领导才能,为日后的革命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
1925 年,冯达飞受党组织派遣,远赴苏联莫斯科高级航空学校及陆军大学深造,开启了他在航空领域的探索之旅。在苏联学习期间,他刻苦钻研航空技术和军事理论,不仅掌握了先进的飞行技能,还深入学习了步兵炮兵理论和技术,同时熟练掌握了英、俄、德三门外语,成为了一名具备多方面才能的军事人才。毕业后,他又转赴德国炮科研究院将校组学习,进一步拓宽了自己的军事视野和专业知识领域,为日后在战场上发挥重要作用积累了丰富的学识和经验。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冯达飞积极投身于革命斗争的洪流之中。1927 年 12 月,他秘密参加了广州起义,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贡献了自己的力量。1929 年 12 月,他参加了著名的百色起义,历任红 7 军 2 纵队第 2 营营长、纵队司令员等职务,在创建和巩固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带领部队与敌人展开了多次激烈战斗,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和顽强的战斗意志,为红军的发展壮大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红 7 军的战斗历程中,冯达飞多次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智慧。1931 年,红 7 军到达连县时,他在家乡东陂积极宣传中共的主张和政策,赢得了父老乡亲的信任、拥护和支持,为部队筹集了大量的物资和经费,为红军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接着,部队攻占县城连州,在驻防期间,他一方面妥善安置伤病员在惠爱医院治疗,另一方面积极筹集光洋 4 万元,以及大批粮食、生猪、布匹和药材等物资,充实了部队的给养,之后带领部队向湘赣边进军,为红军的战略转移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2 年 4 月,红军在攻打漳州时缴获了国民党两架受损的飞机,冯达飞凭借着精湛的航空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与同志们一起克服重重困难,成功修复了其中一架飞机,并亲自驾驶这架飞机从漳州飞越敌占区,安全地飞回了苏区瑞金,创造了红军航空史上的奇迹,极大地鼓舞了红军的士气,也为我军在航空领域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1934 年,冯达飞参加了长征,编入陈赓领导的干部团,担任炮兵科长。在长征途中,他不畏艰难险阻,带领炮兵部队为红军的战略转移提供了有力的火力支援,为保障红军顺利完成长征发挥了重要作用。到达延安后,他担任抗日军政大学 4 大队大队长,将自己的军事知识和战斗经验传授给广大抗日军政干部,为培养我军优秀的军事人才做出了杰出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冯达飞调派新四军皖南军部,先后担任教导总队教育长、副总队长等职务,致力于培养新四军的军事干部和专业人才。他亲自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活动,言传身教,为新四军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军事骨干,提高了部队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为抗击日寇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1941 年 1 月,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冯达飞在事变中不幸受伤被俘。在狱中,他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和残酷折磨,始终坚贞不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高尚气节和革命意志。蒋介石曾派遣国民党第三战区政治部主任邓文仪以黄埔同学的身份设宴款待冯达飞,妄图劝其投降,但冯达飞义正词严地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他说:“你们既然晓得我是黄埔军校毕业的,可见我反对蒋介石并不是盲目的,我到过苏联,可见我晓得共产主义是怎么回事,那么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敌人见劝降无果,对他施以种种酷刑,但他毫不屈服,展现出了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顽强的斗争精神。
1942 年 6 月 8 日,冯达飞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上饶集中营,年仅 41 岁。他的牺牲是中国革命事业的重大损失,但他为了理想信念不懈奋斗、勇于牺牲的精神,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成为了激励后人奋勇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冯达飞的事迹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英勇和智慧,也反映了清远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为了民族独立和解放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他的名字被镌刻在人民空军英烈墙上,成为了中国空军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也让清远这片土地增添了一份荣耀与自豪。他的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清远人民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朱汝珍(1870 - 1943),原名倬冠,字聘三,号隘园,广东清远人,是清末民初的书法家、法学家、文学家,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朱汝珍出身仕宦之家,却自幼历经坎坷,父亲早逝后,家道中落,但他凭借着自身的勤奋与聪慧,在学业上崭露头角。19 岁时,他以县试首名的优异成绩进入凤城书院就读,22 岁入广雅书院,系统学习经史之学,并兼习时事、经济、地理等知识,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7 岁时,他考取丁酉科拔贡,28 岁在北京国子监朝考中获得一等第二名,钦点七品京官,签分刑部江苏司行走,正式开启了仕途生涯。此后,他在科举之路上继续奋进,于光绪三十年(1904 年)的殿试中,以一甲第二名钦点榜眼及第,授翰林院编修,成为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名榜眼,达到了其科举生涯的巅峰。
然而,朱汝珍的成就远不止于科举功名。他博学多才,在书法、文学、历史、法律等多个领域均有深厚造诣。其书法造诣颇高,师出名家,融合了王、柳、欧等书法大家的风格,并加以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楷书端正圆润、遒劲清秀,行书疏淡和平、娴静爽利,具有晋唐遗风,深受世人推崇,作品在南洋、港澳、飞霞洞、飞来寺等地均有留存,许多人慕名求其墨宝,虽价格不菲,但仍备受青睐。
在文学创作方面,朱汝珍著述颇丰,其诗文作品用词精准、意境深远,虽部分作品已散失,但留存下来的如《词林辑略》《本纪圣训》《爱山亭记》等,依然展现出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文学视角,为后人研究当时的文学风貌和社会思潮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同时,他还精通历史,对古今典章制度、历史事件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理解,这在他参与编纂的诸多史书中得以体现。
朱汝珍的法律成就同样不可忽视。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他被选派到日本东京法政大学攻读法律,学成归国后,先后任刑部主事、京师法律学堂教授等职务,奉命创定商律并参与修订国家刑律,为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做出了积极贡献。他还参与了《大清商律草案》《大清民法草案》等重要法律文件的创制工作,在法律领域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和智慧,成为中国近代法律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此外,朱汝珍对家乡文化事业的贡献尤为突出。他虽长期在外任职,但始终心系家乡,积极投身于家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915 年,他编纂了《藏霞集》,对家乡的文化、历史、风土人情等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整理,为后人了解当时的清远提供了珍贵的资料。1934 年和 1937 年,他先后受聘总纂《清远县志》和《阳山县志》,在修志过程中,他秉持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编纂方法,对当地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记载,为家乡的文化传承和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使得这些地方志成为研究清远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典籍,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朱汝珍的一生,是在文化领域不断耕耘、追求卓越的一生。他以其卓越的才华、高尚的品德和深厚的家国情怀,成为清远文化史上的杰出代表人物,其文化成就和精神风范,激励着后世清远学子不断追求知识、传承文化,为家乡的文化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也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增添了璀璨的光彩。
向秀丽(1933 - 1959),广东清远人,是一位伟大的革命烈士和救火英雄,被誉为 “党的好女儿”,她的英勇事迹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崇高的精神境界。
向秀丽出生于广州的一个贫苦家庭,童年历经苦难,9 岁时被迫成为地主家的婢女,11 岁因脚伤被地主赶回家,后进入药厂做童工,饱尝生活的艰辛。新中国成立后,她的生活迎来转机,在药厂工作期间,她勤奋努力,1953 年加入工会,很快成为何济公药厂工会委员,1954 年加入团组织,1958 年加入党组织,并先后被评为何济公药厂季度优秀工作者和先进生产者,还攻克了制药操作的难关,成为生产骨干和技术能手,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
1958 年 12 月 13 日晚,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向秀丽与工友在何济公药厂进行酒精投料时,装满酒精的大瓶瓶底突然断裂,酒精流泻起火,而不远处存放着易燃易爆的化工原料金属钠,一旦爆炸,后果不堪设想。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向秀丽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侧身卧地,用自己的身躯挡住了烈火的蔓延,为工友们争取了宝贵的救火时间,成功避免了一场大爆炸,挽救了工厂和周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但她自己却被严重烧伤,全身烧伤面积达 67.25%,其中二度、三度烧伤占 64.75%。
被送往医院后,向秀丽昏迷了三天三夜,醒来后的她,不顾自身的伤痛,第一句话便是询问工厂、工友和周边群众的安危,她心中牵挂的唯有集体和他人,对自己所遭受的痛苦只字不提。在随后的治疗过程中,她展现出了顽强的毅力和乐观的精神,积极配合治疗,尽管每一次的换药、植皮都伴随着巨大的痛苦,但她始终咬牙坚持,从未喊过一声疼。然而,由于伤势过重,绿脓杆菌感染,她的病情逐渐恶化,最终于 1959 年 1 月 15 日,年仅 26 岁的向秀丽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向秀丽牺牲后,她的英雄事迹迅速传遍全国,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各地掀起了学习 “向秀丽精神” 的热潮。林伯渠、董必武、郭沫若、陶铸等老一辈革命家纷纷为她作诗题词,高度赞扬她的英勇行为和崇高精神。广州市人民政府追认她为革命烈士,并将何济公制药厂原址的楼宇命名为 “秀丽楼”,把当时化工车间所在的上九路、下九路一带命名为 “秀丽街”,以此纪念这位舍己为人的英雄。
向秀丽的精神内涵丰富而深刻,她展现出了无畏的勇气,在生死抉择面前,毫不犹豫地冲向危险,用自己的身体去阻挡火势,保护他人;她具有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将工厂和工友的安危置于首位,不顾个人得失,为了集体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她还体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在危难时刻坚守岗位,履行自己的职责。她的精神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楷模,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无私奉献、奋勇拼搏。
多年来,向秀丽的精神一直被传承和弘扬。何济公制药厂于 1960 年组建了 “向秀丽青年突击队”,后发展为向秀丽・雷锋志愿服务队,他们在企业生产经营、社会公益活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用实际行动传承着向秀丽的精神,将这份精神力量传递给更多的人,让向秀丽的名字和事迹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为后世子孙树立了不朽的精神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勇敢担当、无私奉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清远近代名人辈出,他们在不同领域的卓越成就和崇高精神,成为了清远宝贵的精神财富。林炳炎的商业智慧与社会担当、陈可钰的军事英勇与忠诚、冯达飞的航空先驱精神、朱汝珍的文化造诣与家国情怀、向秀丽的无畏勇气与集体主义精神,以及众多未被一一详述的清远先辈们的奋斗历程,共同勾勒出清远近代历史的壮丽画卷,为后世子孙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这些名人的精神,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清远前行的道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清远人奋发图强。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清远人民应传承和弘扬先辈们的精神遗产,秉持着坚韧不拔、勇于创新、爱国奉献、团结协作的品质,积极投身于家乡的建设与发展。无论是在经济建设、科技创新、文化传承,还是在社会和谐、生态保护等方面,都应以先辈为楷模,努力拼搏,为实现清远的繁荣昌盛而不懈奋斗,续写清远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