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民俗文化简介

2024-12-26

清远民俗文化之独特魅力

清远,这片位于广东北部的土地,不仅自然风光旖旎,还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在岭南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这里是广东省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在此相互交融碰撞,孕育出了既具多元性又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其独特魅力让人陶醉。

水上人家疍家习俗

疍家,作为水上居民的独特群体,其起源说法不一,主流观点认为他们是古代百越部族瓯邓后裔的一部分,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包括广东等地的沿海港湾和内河区域。在清远,疍家人也有着独特的生活印记,他们曾以舟为家、捕鱼为业,在江河之上漂泊,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疍家文化。

疍家的婚嫁习俗极具特色,充满了水上人家的浪漫与质朴。男女未订婚时,女家会在船尾放置一盘花,男家则置一盘草,以此招媒人撮合婚事。结婚时,婚礼在船上举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有时联舟成排,男女对歌,以 “唱” 婚的方式庆祝新人的结合。新娘出嫁前有 “哭嫁” 的习俗,实际上是以歌代哭,倾诉父母养育之恩、姐妹情谊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忐忑,如泣如诉的歌声在水面飘荡,令人动容。

在饮食上,疍家人靠水吃水,以海鲜为主,尚杂食,喜生食,烹饪方式简单而保留食材原味,形成了独特的水上饮食文化。他们的居住环境也与众不同,长期以船舶为家,船身中部支桅杆以助航行,甲板之下分层储物,船头劳作、船尾生活,船舱休息,一艘小船便是他们全部的生活空间。

疍家人对水神崇拜有加,船头总要燃起一炷香,祈求神灵保佑行船平安、渔业丰收。妈祖、北帝等水神是他们信仰的寄托,在特殊的日子里,还会举行祭祀活动,以表虔诚之心。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大部分疍家人已经上岸定居,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他们的传统文化依然在传承和延续,成为清远民俗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见证着这个群体曾经在水上漂泊的岁月与坚韧。

曹主娘娘信俗:地方守护神的传承

曹主娘娘信俗源于清远英德市,是当地民众奉祀唐代末年保家卫民的 “寨将夫人” 的传统信俗,流传于英德及其周边乃至广西来宾等地。

相传曹主娘娘是英州麻寨寨主曹福之妻,在曹福战死后,她率民众抗击贼匪,保卫家园,深受爱戴,被尊为 “寨将夫人”。唐僖宗乾符六年(879 年)她伤重去世后,人们感其美德与精神,为其立祠、塑像,节日祭祀,逐渐成为地方神祇 “曹主娘娘”,后又演变为北江水系中游地区百姓的守护神,历朝历代均有敕封。

宋代起,当地民间在农历六月初六举行打醮等仪式祭祀曹主娘娘,以求平安,醮仪活动中的唱词多有关于她的内容,传颂其守护之功。在英德,众多庙宇供奉曹主娘娘神像,如连江口的江口咀庙、黎溪镇的大庙峡大庙等,其影响力还扩展到阳山、连州、广州西村增埗等地,成为北江中游水系客家庙宇文化的主流。

曹主娘娘文化提高了古代粤北客家女性的社会地位,体现了劳动妇女勤劳勇敢、不畏强暴的品质,是清远民俗文化中信仰传承的重要象征,承载着当地民众对平安祥和生活的祈愿与追求,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延续着地方的历史记忆与精神脉络。

节庆民俗:多彩庆典欢乐多

连南的耍歌堂是排瑶纪念祖先、庆祝丰收等活动的盛会。大歌堂历时 3 天,每 3 年或 5 年举行一次;小歌堂历时 1 天,每 2 年或 3 年举行一次,通常在农历十月十六盘古王婆生日时举办。这一天,人们身着盛装,齐聚庙堂,举行 “游神” 大典,长鼓队、铜锣队等浩浩荡荡周游街巷。之后众人在歌堂坪载歌载舞,未婚男女借此谈情说爱,还有过州过府、追打 “三怪”、枪杀法真、送神等仪式,传承着排瑶的历史文化,展现了其独特的民俗风情。

连山的戏水节于农历七月初七举行,传说此日银河水与人间溪水汇流,水变清凉干净,沐浴可消灾祛病。届时人们在午时前后到河里沐浴、戏水,祈求健康长寿,各村寨还会举办游泳、潜水等比赛,如今已演变成全县欢庆的盛大节日,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体验壮乡风情。

英德的舞火麒麟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夜举行,有近 300 年历史。火麒麟用竹枝扎成,舞者赤膊,口咬生菜,舞麒麟队伍穿街过巷,家家户户燃放鞭炮迎接,寓意祛邪扶正、追求美好生活,当火麒麟被炸得支离破碎时,达到活动高潮,场面热闹非凡,充满了浓浓的节日氛围。

佛冈的舞被狮源于清朝初年,是汤塘镇围镇村的传统习俗。正月十五、十六,当年生男丁和新娶媳妇的家庭,妇女们把被单当狮子舞动,在祠堂内外表演,祈求祖先保佑添丁发财。舞被狮时,婆婆在前当狮头,儿媳在后配合,不准男人参加,是当地妇女的独特狂欢,2008 年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连州的大神会在农历九月九重阳期间举办,是连州市保安镇的大型民俗活动,已有千年历史。“大神” 由人戴面具扮演,穿龙袍、坐龙椅,由 8 人抬着,前有 “判官”“侍者” 及鼓乐开路,后有仪仗护卫,还有高神、舞龙、舞狮及故事人物随行,活动包括 “抬大神”“踩八卦”“摇高神”“扮故事” 等节目,热闹非凡,展现了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魅力。

阳山的凤舞又名双凤舞,主要流传在阳山县杜步镇旱坑村,已有 140 多年历史,一般在春节、元宵等节日或喜庆场合表演。人们用竹篾编织凤凰道具,配以乐器,高举写有吉祥话语的红木牌,穿山过寨、登门到户舞动,寓意驱邪消灾、迎祥纳福,2008 年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优美的舞姿和欢快的节奏为节日增添了喜庆祥和的气氛。

清远民俗文化的价值与传承

清远的民俗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它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是地域文化独特性的生动体现,更是民族精神和情感的纽带,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进程中,清远民俗文化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一些传统民俗活动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年轻一代对民俗文化的兴趣逐渐淡化,传承人才出现断层,传统技艺的传承后继乏力。此外,商业化的冲击也使部分民俗文化的原汁原味有所丧失。

为了传承和保护清远民俗文化,当地政府、社会组织和民众都在积极行动。政府加大了对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投入资金修缮传统建筑、培养传承人才等;学校和社区也开展民俗文化教育活动,提升民众的保护意识;一些文化企业和创业者通过挖掘民俗文化元素,开发特色文创产品和旅游项目,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清远民俗文化,为其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展望未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重新认识和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清远民俗文化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合理的开发与创新传承模式,清远民俗文化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继续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独特的力量,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本土与世界的文化桥梁,让更多人领略到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