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Copyright © 清远市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6799号
2024-12-26
英德市,这座位于广东省中北部、北江中游的县级市,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地处北纬 23°50′~24°33′,东经 112°45′~113°55′之间,全市土地面积达 5634 平方千米,是广东省面积最大的县级行政区。其市境东西跨度约 119 千米,南北相距约 78 千米,广阔的地域孕育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人文景观。
截至 2021 年末,英德市常住人口有 94.35 万人,居住着汉族、壮族、瑶族、土家族等多个民族,他们在这里和谐共处,共同创造了独特的地域文化。英德是一个周围山地环绕向南倾斜的盆地,中低山广布,地貌呈弧形构造,岭界排列有序。这种独特的地貌造就了其丰富的自然景观,如喀斯特地貌、水域风光等,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同时,英德还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古老的遗迹和传统的民俗风情见证了岁月的变迁。
英德历史源远流长,其人类活动的踪迹可追溯至 10 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彼时,原始先民在今英红镇云岭狮石山牛栏洞里栖息繁衍。新石器时代早期,青塘镇四周的石灰岩溶洞成为先民们的聚居地,他们以采集和狩猎为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先民们逐渐从洞穴迁至靠近河岸的台地和山冈,开启了刀耕农业和渔猎生活的新篇章,这标志着英德地区人类文明的初步发展,为这片土地后续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春秋时期,英德之地隶属百越,战国时期则纳入楚地版图,秦朝时归属南海郡。公元前 206 年至公元前 195 年间,汉高祖在此设置浈阳、含洭两县,归属南越国,自此,英德地区开始有了较为明确的行政建制,这一举措对于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促进了地区的初步整合与发展,也为后世的行政规划奠定了基础。
东汉时期,英德地区基本延续西汉旧制,浈阳、含洭两县同属荆州桂阳郡。三国吴甘露元年,析含洭县桃乡复置阳山县,浈阳、含洭两县改属荆州始兴郡,行政区域的调整反映了当时政治格局的变化以及对地方治理的进一步细化,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例如人口的流动带来了不同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习俗,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内涵。
西晋太康元年,浈阳、含洭两县改属广州始兴郡,永嘉元年又改属湘州始兴郡,东晋咸和三年再度回归荆州始兴郡。这一时期,英德地区的行政归属频繁变动,这与当时朝代更迭、政权纷争频繁密切相关,而这种变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稳定和发展,使得经济发展受到一定阻碍,文化交流也因局势动荡而有所受限。
南朝刘宋元嘉二十九年,浈阳、含洭两县改属广州始兴郡,三十年复归湘州始兴郡。刘宋泰始三年,改浈阳县为贞阳县,贞阳、含洭两县仍属湘州始兴郡,六年在贞阳县西 60 里置冈溪县。刘宋泰豫元年,贞阳、含洭两县属湘州广兴郡。南齐建元元年,贞阳县复名浈阳县,与含洭县同属湘州始兴郡。梁天监六年,在含洭县置衡州和阳山郡,治所均在含洭县,浈阳县属衡州始兴郡,含洭县属衡州阳山郡。梁承圣二年,析浈阳县地置翁源县,浈阳县属东衡州始兴郡。天嘉年间,改衡州为西衡州,治仍在含洭县,含洭县属西衡州阳山郡,浈阳县仍属东衡州始兴郡。这一系列复杂的行政变更,是当时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的直接体现,不同政权对地方行政区划的频繁调整,使得英德地区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不同地区的人民在此过程中相互交融,为当地文化注入了多元的元素。
隋开皇九年,浈阳县属韶州;十年,含洭县属洭州,改浈阳县为贞阳县,改属循州;十六年,贞阳县一部并入曲江县;十九年,贞阳县改属广州;二十年,含洭县属广州。仁寿元年,广州改称番州。大业三年,含洭县属南海郡。唐武德五年,在含洭县地复置洭州,贞阳、含洭两县属之。贞观元年,贞阳县复名浈阳县,含洭县改为浛洭县,两县属广州。天宝元年,浈阳、浛洭两县属南海郡。乾元元年,浈阳、浛洭两县属广州。五代南汉乾亨元年,升广州为兴王府,浈阳、浛洭两县属兴王府。乾亨四年,在浈阳县置英州,领浈阳县,浛洭县仍属兴王府。隋朝和唐朝时期,英德地区的行政归属依然处于变动之中,这与当时国家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以及地方势力的消长密切相关,而这些变动也对英德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随着行政中心的转移,交通、贸易路线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当地的商业发展;不同地区的文化随着行政人员的流动而相互传播,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底蕴。
北宋开宝四年,浛洭县改属广南东路连州;五年,因浛洭县名之 “洭” 字与宋太祖赵匡胤的 “匡” 字同音,改浛洭县为浛洸县;六年,改属英州。北宋乾兴元年,因浈阳县名之 “浈” 字与宋仁宗赵祯的 “祯” 字同音,改浈阳县为真阳县,与浛洸县同属英州。北宋宣和二年,英州被赐郡名真阳郡。南宋庆元元年,升英州为英德府,属广南东路,辖真阳、浛洸两县,英德之名自此始。这一时期,英德地区的行政名称和归属的变化,体现了封建王朝对地方管理的加强以及对避讳制度的重视,同时,英德府的设立也反映了当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地位逐渐提升,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例如在文化方面,可能会吸引更多的文人墨客和学者,促进文化教育的繁荣。
元至元十五年,改英德府为英德路总管府,属江西行省广东道;二十三年降为散州。大德五年,复升为路,领真阳、浛洸、翁源三县。至大元年复降为州,领真阳、浛洸、翁源三县。延祐元年,废真阳、浛洸两县并英德州,属江西行省广东道。元朝时期,英德地区的行政级别多次升降,这与元朝的政治制度和地方治理策略的调整紧密相连,例如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对地方行政区划进行了重新划分和整合,英德地区也随之受到影响,而这种行政级别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使得地方治理的连贯性受到挑战,经济发展的规划和实施也可能因行政变动而有所调整。
明初洪武二年,改英德州为英德县,属广东行中书省韶州府。隆庆三年,划英德县象冈、甘棠两都以及河源、翁源两县一部分地方设长宁县(今新丰县)。清沿明制,英德县属广东省韶州府。嘉庆十八年,分英德县大陂都高台、白石、独石、迳头四图,岩下都虎山、观音两图及清远县一部分设立佛冈厅(今佛冈县)。明清时期,英德地区的行政区划相对稳定,但也有一些局部的调整,这些调整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地方事务、平衡区域发展,例如划出部分地区设立新的县或厅,有助于更加精细地治理地方,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等因素对行政区划的影响,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原有的行政区划可能需要进行优化,以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民国时期,英德县建置没有大的变化。民国三十八年 4 月,英德县归属广东省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英德,下辖英德、清远、佛冈、新丰、翁源五县。这一时期,尽管处于社会动荡的民国阶段,但英德县的行政架构保持了相对的稳定,这种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为当地的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提供了保障,使得英德县能够在相对平稳的环境中发展农业、商业等基础产业,维持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时也为文化教育事业的延续提供了条件,各类学校能够继续办学,传承和发展当地的文化传统。
1949 年 10 月 9 日,英德县城解放,英德县初隶属北江临时人民行动委员会,后先后隶属北江人民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北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北江区专员公署、粤北行政公署、韶关专员公署、韶关专区革命委员会、韶关地区革命委员会、韶关地方行政公署、韶关市。1988 年 1 月,清远撤县设市,英德县从韶关市划归清远市管辖。1994 年 1 月,英德撤县设市(县级),仍属清远市,市政府驻地英城街道。新中国成立后,英德县的行政隶属关系随着国家行政区划的调整而发生多次变化,这反映了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地方行政管理的优化和整合,旨在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例如划归清远市管辖后,英德市能够在清远市的整体规划下,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在交通、旅游、农业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提升了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居民的生活水平。
英德市处于南岭山脉东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长冬短,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夏季长达 5 个月,春秋冬三季气候宜人。受季风影响,4-8 月为雨季,盛行偏东南风,湿热多雨;其余时间为旱季,盛行偏东北风,干燥少雨。其年平均气温 20.9℃,年平均降水量 1857.6 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 4-8 月,全年雨量的 76% 出现在 4-9 月(汛期)。
英德的地形地貌丰富多样,是一个周围山地环绕向南倾斜的盆地,中低山广布,地貌呈弧形构造,岭界排列有序。东部以滑水山山脉为界,北部是黄思脑山脉,南部为花岗岩和低山、丘陵地区,西部是西北 — 东南走向的山脉屏障。境内山脉众多,黄思脑山脉有海拔逾千米的山峰 70 余座,船底顶海拔达 1586 米,为境内最高峰。这种独特的地形地貌孕育了众多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
英西峰林,这片位于英德市西南部九龙镇和黄花镇的峰林景观,是大自然的杰作。它由 1000 多座石灰岩山峰构成,绵延 20 余里,其地质结构与桂林相似,均属于峰林、峰丛地貌,因此有 “英西小桂林” 的美誉。这里的风光集中体现在公正、溪村峰林和千军峰林等地,拥有明迳倒影、洞天仙境、荣强小桂林、彭家古祠、竹筏漂流、小赵州桥等多个著名景点。在英西峰林,千姿百态的山峰、神秘莫测的岩洞、嶙峋怪异的岩石、变化无穷的云海、雾景以及浓郁乡土气息的田园风光相互映衬,置身其间,仿佛步入了一个山水画卷之中,让人陶醉不已,大有蓝天、青山、碧水回归大自然的神韵,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游玩,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也是人们远离喧嚣、放松身心的绝佳去处。
宝晶宫,坐落在英德市区南郊 7 公里的燕子岩山中,是一座四层相叠呈金字塔形的溶洞(目前只开发三层),享有 “岭南第一洞天” 的美誉。洞内高大宽阔,雄伟壮观,石笋、石柱林立,石花、石幔千姿百态,石钟乳玲珑剔透,绚丽多姿,各种形态的钟乳石应有尽有,有的像花鸟虫鱼,有的像飞禽走兽,有的像神仙佛祖,有的像天池飞瀑,整个洞穴如宫殿般辉煌气派。洞内还曾发现一批距今约十万年的打制石器,为其增添了一份神秘的历史底蕴。宝晶宫所在的度假区集湖泊花海、溶洞、山林奇石、温泉酒店、水上乐园、恐龙世界、极限项目、研学拓展基地等项目为一体,除了欣赏神奇的溶洞景观,游客还能体验丰富多样的娱乐项目,如获得世界纪录认证的世界最高悬空湖景蹦极 “飞龙蹦极”、世界最长悬空丛林飞车、世界最长的喀斯特地貌湖景玻璃桥 “天宫玻璃桥” 等,让人流连忘返,充分感受自然景观与现代娱乐的完美融合,是一个适合全家出游、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英德的人文风情浓郁醇厚,犹如一杯陈酿的美酒,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这里的美食文化丰富多彩,西牛笋干以其鲜嫩、爽口、笋味香浓的特色,被誉为 “蔬中第一珍”,其笋干色泽金黄鲜艳,肉质爽滑甘甜,笋尖、笋干、笋衣等品种齐全,是本地有名特产,早在清朝中期就已远销广州、港澳台以及东南亚等各地。九龙豆腐则是当地人人皆知的特色传统小吃,属于粤菜系,用优质山泉水做出来的豆腐,嫩滑鲜甜,别具特色,有 “黄花豆腐九龙出名” 的说法,其制作工艺独特,包括选豆、碎豆、浸豆、磨浆、榨浆、烧浆、凝浆、榨水等多道工序,如今,九龙豆腐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传承。
在传统习俗方面,英德有着各种各样的节日庆典和民俗活动,如舞火麒麟、舞鸡公狮、黄花醮仪、闹花灯、舞草龙、舞火龙等,这些活动各具特色,展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是英德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氛围。
英德的文化遗产也颇为丰富,如红旗茶厂,它是英德红茶百亿产业核心展示区,也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市文广旅体局通过深入挖掘红茶非遗文化,指导文物活化利用,将其打造成为集英德红茶历史科普、研学旅行、工业忆旧、场景体验、产品销售、休闲度假、非遗保护于一体的目的地,2018 年,英德红茶制作技艺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此外,连江口镇的两棵有着 260 年和 250 年树龄的白玉兰树,是清远市唯一登记在册的两株名木,它们见证了詹天佑主持修建粤汉铁路的历史,如今依然枝繁叶茂,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拍照,承载着当地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也体现了英德人民对自然遗产的珍视和保护。
英德市作为岭南地区北上中原腹地的重要走廊,其交通干线四通八达,“两江两铁四高” 的交通大格局已初步形成,集高速公路、铁路、水运于一体,与粤港澳大湾区紧密相连,形成了便捷的现代化交通网络。
在经济发展方面,英德成绩斐然,是广东区县经济百强县和中国茶业发展示范县。2023 年,英德市的经济总量达到了 420.47 亿元,经济名义增速为 3.77%,在清远市 8 个区县中位居第二,仅次于清城区,远超连州市、佛冈县、阳山县、连南县、连山县等区县,展现出强劲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以农业为基础,英德红茶、麻竹笋等特色农产品声名远扬,不仅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推动了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发展;第二产业中,制造业逐渐崛起,新材料、新能源、高端机械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初现雏形,传统产业如水泥、钢铁、玻璃等也在不断升级改造,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第三产业更是蓬勃发展,旅游业借助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度假,同时,商业、服务业等也日益繁荣,为城市的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年来,英德市积极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鼓励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活动,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与交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不断拓展发展空间。随着一系列重大项目的落地实施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英德市的经济发展前景愈发广阔,有望在未来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向全国百强县的目标稳步迈进,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颗耀眼明星。